3月19日,品牌创新发展论坛第三十三期特邀新加坡国立大学李绣萍副教授(终身教职),以“Consumer Behavior Towards Physical-Digital Twins”为主题,向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富有深度和启发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我院市场学系主任张瑾老师主持。
李绣萍深入分享了她的研究《Online-Offline Self-Identity Overlap and Consumer Decision to Acquire Digital-Physical Twins in the Metaverse》。她聚焦虚拟时代消费行为研究,系统探讨了实物-电子双生产品的影响机制。李绣萍首先界定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——不同于电子书等传统形式,重点分析游戏皮肤等纯虚拟产品与实体产品的联动消费。研究基于消费者线上-线下自我身份重叠度(OOIO),通过两个试点研究和四个实验验证了偏好传递效应的主导作用:当OOIO较高时,消费者因线上-线下偏好一致性更倾向于同时购买虚实产品,而非替代效应假设的单向选择。研究还揭示该效应受产品宣传属性一致性(低时效应减弱)和消费目标一致性(低时效应消失)的调节。
此外,李绣萍分享了另一个关于虚拟代言人的研究课题《Human Influencers for Me,Virtual Influencers for My Avatar》,讨论了传统代言人理论在虚拟产品中的适用性,为数字营销开辟新方向。研究凸显学术前瞻性,通过构建“虚实产品共生消费”理论框架,突破传统实体/虚拟二元对立视角,揭示数字身份对消费决策的深层影响。
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,李绣萍与学院教师们就实验设计、场景构建等展开深度研讨,启发现场学者在方法论层面对虚拟消费研究范式的创新思考。该研究兼具理论突破与实践价值,为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消费行为演变提供了关键性分析工具,推动学界与业界重新审视虚实交融的消费生态。